,1928年生于重庆市,1995年,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,金属材料专家,第一届全国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,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材料学科评审组成员等。长期从事金属材料、强度与断裂的研究,特别是在发挥金属材料强度潜力的理论与应用,综合强化,耐寒高强钢的低温脆断规律、机理、判据及安全评价,以及重大机械装备失效分析等方面的研究中成绩显著。
1944年,少年涂铭旌亲历抗日战争,立下科教报国的铿锵誓言。1951年,涂铭旌从同济大学机械系毕业并留校任教,第二年调到上海交通大学,随后前往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硕士,并于1955年获得硕士学位后返回交大任教。
1956年夏天起,上海交大师生员工积极响应和国家的号召,从上海迁往西安。1958年10月,即将30岁的涂铭旌随交大最后一批迁校队伍到达西安,开始了他人生的“第一次创业”历程,并在此后30年的学术生涯中,把自己的一腔热血毫无保留地投入给了这片沃土。
图|涂铭旌(前排左三)与上海交通大学1957届毕业生合影。来源:中国工程院网
作为主研人员,涂铭旌与周惠久院士从事金属材料研究,一同创立了金属材料强度理论,并白手起家创建“西安交通大学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”。1988年,“发挥金属材料强度潜力的理论研究”荣获原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,如今的西安交通大学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,是我国重要的以研究材料力学行为基本规律、特异现象和材料服役效能为主的科研机构之一。
此次历程,为发展中国核能工业培养了一批早期建设人才,为我国材料专业的学科建设和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,为西部发展、国家建设奉献了智慧和力量。
1988年,在圆满完成国家重点实验室创建和建设工作后,60岁的涂铭旌留下一句“让更年轻的人来接替”,便转身投入“第二次创业”——担任成都科大高新技术研究院院长。
从没有自己的实验室,到为学校磁性材料研究奠定基础,在涂铭旌的努力下,学校很快创办了“稀土及纳米材料研究所”,拥有约2000平方米的实验室,并先后承担了一大批国家“985”和“211”工程建设项目、国家“863”计划新材料项目和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。1995年,因在材料学领域贡献突出,涂铭旌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。
2008年,一个偶然的契机,涂铭旌院士与家乡的重庆文理学院结缘。不顾自己年已耄耋,他毅然选择回到家乡,并开始了自己的“第三次创业”——受聘为重庆文理学院名誉校长、发展战略顾问。
十年间,八十高龄的涂院士以战略家的广阔视野、思想家的卓越智慧、科学家的严谨作风,引领重庆文理学院在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中走上新道路,推动重庆新材料研究与应用事业迈上新台阶,推进重庆材料科学领域产学研一体化进程,助推重庆汽车、摩托车等传统支柱产业及铝镁合金等新兴产业新发展。
科教报国七十年,桃李不言满天下。涂铭旌院士不但在科研成就方面成果斐然,在金属材料强度与断裂、稀土钒钛功能材料及纳米材料、光电材料及器件等国家重大战略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,而且不忘初心,致力于培养材料领域拔尖创新人才,坚持为国家发展聚才育才,淋漓尽致地诠释了科技报国、甘为人梯的高尚品德。
从留校同济大学任教,到上海交通大学、西安交通大学、成都科技大学、四川大学,再到重庆文理学院,涂铭旌的教师生涯长达68年,先后培养了100余名研究生、50余名博士生。
从求学奋发到西迁报国,从为国育才到回报家乡,涂铭旌院士将科学研究、人才培养与祖国发展、社会需要紧密地联系起来。他为中国材料科学与工程发展倾尽全部心血的“三起征程”人生,深刻诠释了爱国、奉献、育人的科学家精神。AG平台真人 真人AG 平台官网AG平台真人 真人AG 平台官网AG真人 AG平台AG真人 AG平台AG真人 AG平台